1.工作依据
2020.1.2中央1号文指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2019.12.10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
2.发展历程
2003年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8年浙江部署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
2015年“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2016年“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2017年“土地整治服务”纳入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国标。
2018年3月《土地整治术语》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2020年3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入土地整治发展高级阶段。强调内涵、目标、手段、效益的综合性特征。
3.指导思想
3个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个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1个为主:自然恢复为主。
4.根本目的
优化乡村布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5.两个定位把握
土地整治是解决国土空间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土地整治是顺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关键之举。
6.三个站位要明确
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脱贫攻坚。
7.四项活动要统抓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
8.四位一体搞整治
低效土地整理、损毁土地复垦、未利用土地开发、污染退化土地修复。
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10.三条红线不能破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范围:从单一类型土地整治项目向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全域综合整治转变。
对象:从对土地特定要素整治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转变。
内涵:强调生态功能提升和文化内涵。
路径:从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转变。
措施:破除工程思维,要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解决好自然恢复。
村庄整治类型多样:可分为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
政策:改变单打一局面。以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为纽带,多政策运用、多元化投入、多样化实施。
- 摒弃单项思维。如:河道可种树,河两侧30米灌木可减少80%-90%氮磷污染 。1公顷土地可满足规模化机械化要求,土地整理不宜归大片。100公顷以上需有8-10%的半自然生境用地。大片区单一作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会使生态下降。不宜集中连大片土地。田埂、边角地、灌丛、小片林地不可动,要留给小动物栖息。低效林不宜复垦为耕地。新增8%耕地率太高。应将1%-2%留作河溪、沟渠缓冲带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留田埂、河岸草地灌丛等原生空间,并补贴奖励。避免绿化结构和树种单一化。鼓励整理复垦、限制未利用地开发。挂钩指标原则上用于房地产、商服、旅游等经营性用地。切忌把政策工具当成目标,要抑制指标冲动。避免增加政府隐形债务。
项目区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调整面积的5%。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给予一定计划指标支持,并落实到市、县(区)。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省域内流转。省建立指标交易市场,分区域制定交易规则。拆旧区与建新区分离管理。允许拆旧区因地制宜地复垦为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各级财政设立相应专项。统筹各类项目和资金,进行资金整合使用。经营主体可利用1%-3%的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涉及矿山生态修复的,享受推进矿山修复的各项激励政策。整治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易地调剂使用。禁砍树挖山填湖、占耕地造景、破坏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层层联动、公众参与。整合审批事项。省厅:指标下达、整体审批、考核评估、指标调剂使用和监管。设区的市局:对立项材料审查、报政府批复、组织验收、在线报备。县(市、区)局:与乡(镇)政府、村(居)签土地复垦协议、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初验。乡镇政府:成立专班入驻村庄搬迁安置指挥部。招标确定施工企业及监理单位,监督实施。村:成立专班,入户调查村民意愿、提交复垦意见、签订拆旧复垦协议及明细表(被拆迁人签字按手印)、村两委会、村民大会记录、照片等。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参与项目监督管理。‘’
土地整治是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的金钥匙。指标易地交易政策是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抓手和驱动力。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增减挂钩政策是一项开创性、压箱底政策。增减挂钩对扶贫攻坚具有实招、实功、实效作用,是超常规政策和有力抓手。增减挂钩是解决“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的有效渠道。增减挂钩是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融合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